TOP

隆乳手術風險很高嗎?術前必知的手術後遺症及併發症!

Health
首頁|衛教專刊|回上頁
  • 你想做隆乳手術嗎?你知道隆乳手術風險有多高嗎?又是否會有相關的後遺症或併發症呢?這裡就也來一次告訴你隆乳手術相關的症狀,讓你一次看明白。

    隆乳手術後的常見暫時後遺症v.s.少數併發症
    隆乳術後復原期可能常見以下後遺症狀,屬於正常現象,此期間務必按照醫護人員指示,通常數日至數週內改善恢復:
     
    一般常見症狀 少數不常見併發症
     ● 暫時性腋下皮膚輕微鼓脹
     ● 皮膚腫脹
     ● 皮膚瘀血
     ● 局部發炎
     ● 乳頭及周遭皮膚暫時性不敏感
     ● 傷口感染、癒合不良、血腫
     ● 疤痕色素沉澱、增生肥厚
     ● 植入物異位,兩邊大小、高度不一
     ● 植入物滲漏或破裂
     ● 水波、皺摺感
     ● 莢膜攣縮變形移位疼痛
     ※症狀說明:極少數機率,若有上述情況,建議積極回診治療

    隆乳後遺症的9大原因
    對於這些隆乳手術風險發生的成因,下列說明分為幾種:
    1、疼痛:因為是動刀手術,因此術後都會有疼痛,遵照醫囑服用止痛藥即可。
    2、疤痕
     ● 切口有黑色素沉澱,色素黯沉的部分可以利用雷射讓色素變淡。
     ● 切口疤痕增厚,使用消疤針,讓疤痕軟化。
    3、義乳位置不適當兩邊乳房大小高低不一形狀不自然
     ● 以前的手術方式常發生,必須再次手術調整。
     ● 現在的手術有內視鏡輔助,術後風險發生率大為降低。
    4、莢膜攣縮
     ● 臨床上會看到一些變形,就必須要取出,此狀況是因為身體免疫系統為了抵禦外來物過度纖維化的反應。
     ● 莢膜攣縮跟植入物的表面有很大的關係,所以假體才會不斷的演進,也會讓莢膜攣縮的機率大大降低。
     ● 莢膜攣縮分級:
      症狀 治療方式
    第一級 乳房外觀正常,通常是柔軟的,尺寸形狀也自然。 口服藥搭配按摩,讓莢膜慢慢消退,一般口服藥劑包含抗莢膜藥物、類固醇藥物等等,通常吃 2-3 個月讓症狀慢慢消除。
    第二級 乳房外觀正常,但觸感摸的出來稍硬。
    第三級 乳房外觀可見異狀,可以用觸摸、看的出異狀。 建議立即回整形外科治療,或需要清除夾饃,甚至把假體移除。
    第四級 乳房外觀明顯變形、變硬,而且會有疼痛感。

    5、植入物漏:發生率極少數,果凍矽膠植入物穩定,漏裂率極低,即使漏裂,亦穩定地停留在固定位置上,真有異狀,請盡數積極回診讓醫師判斷。
    6、血腫:風險發生率低,若於隆乳手術後四十八小時內,胸部突然感到異常腫大且又緊又痛,應立刻與醫師聯絡,嚴重者須開刀將血塊清除。
    7、植入物下滑:風險發生率低,因身體組織較為鬆軟,植入物可能因支撐力不足而逐漸下滑,必須按醫師指示採取輔助(例如穿鋼絲內衣等),防止植入物過於下滑。
    8、神經傷害
     ● 原則上,隆乳手術方式是進行剝離將植入物置入,神經會受到一些影響,因此隆乳術後乳頭會有感覺遲鈍、麻木或過度敏感等症狀,都是可能遇到的後遺症,通常在術後一年恢復。
     ● 發生風險率低,少數乳頭感覺遲鈍、麻木或過度敏感症狀,有可能無法恢復。
    9、隱約摸到植入物或摺痕
     ● 風險發生率低,現行植入物本體的優化,幾乎在乳房無可能摸到植入物或有植入物皺褶。
     ● 惟極瘦的受術者或有可能隱約看到皺褶或水波紋的風險,需要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處理。

     
    圖內文
    時不時檢查自己的植入物是否有異狀(示意圖)

    如何降低隆乳手術後遺症3關鍵原則要知道機率
    其實要避免隆乳手術後後遺症發生,在術前就應該跟醫師審慎的評估,以下為降低隆乳手術後遺症風險的3關鍵原則:
     ● 關鍵1:審慎評估置入的C.C.數:這會影響術後的邊緣感、水波感的情況,都能降低,非常重要。
     ● 關鍵2:術後穿著定位內衣:在醫師的醫囑下,穿著無鋼圈的內衣或集中的內衣,循序漸進,需有耐心。
     ● 關鍵3:補充富含維他命E的食物:因為維他命E有抗氧化的功效,可以讓莢膜攣縮的機率減低,像是堅果類或是深綠色蔬菜,應多為攝取。

    隆乳手術有其風險性,慎選符合自己的身形的隆乳方式、經驗豐富專業的醫師及設備精確、合格嚴謹的醫美診所,才能兼具隆乳手術後迷人自信胸型與身體健康喔。

    延伸閱讀:
    小胸推薦隆乳嗎?適合隆成多大?醫美隆乳手術前必知的8件事!
    魔滴隆乳、自體脂肪、曼陀隆乳差在哪?7種隆乳植體材質大比較!


    合格整形外科醫師查詢可參考:醫事查詢系統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

    ※提醒您:任何手術或療程合併本身的風險,此處僅作為衛教知識,實際仍須由醫師依個案進行評估溝通,請親自與醫師當面進行評估診斷,了解相關後遺症,再決定是否進行醫療處置。